株洲日報記者 鄒怡敏 通訊員/肖霜 郭璋
1月11日,天氣晴好,淥口區龍門鎮太湖村的主排渠改造工程正在緊張施工中,這條900多米的渠道,擔負着沿線1000多畝農田的灌溉與排水。
近兩年,淥口區共投入8312萬元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5.17萬畝,目前已經完成2.75萬畝,剩餘工程將於今年3月全面完成。
該區根據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總體要求,結合項目區實際情況,堅持以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,按照“缺什麼、補什麼”的原則,突出解決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,實行田、土、水、路、林、電、技、管綜合配套,主要包括土壤改良、高效節水灌溉、農田防護林、科技推廣等措施。
古嶽峯鎮三旺村村民唐愛容家的12畝農田曾是典型的缺水性農田,去年全村10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面完成後,這裏的機耕路、排灌渠都修好了,節水灌溉管道也鋪到了田間。2020年秋季收割完水稻,唐愛容又種上了花菜,如今花菜大豐收。“農田改造好了,可以旱澇保收,冬天種蔬菜,夏天種水稻,每畝純收入能增加700元。”唐愛容笑眯眯地説。
為切實保障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質量,該區採用建設單位監管、專業工程監理、鎮村組監督的“三位一體”質量監控模式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擇優選擇專業工程監理單位,保證1個總監、1個專業監理、4個現場監理對工程質量進行專業監理;每村選派2名義務質量監督員全程參與質量監督,並發動人大代表、政協委員、廣大羣眾對工程質量進行監督。
同時,該區嚴格實行專款專用專付、專賬核算,嚴禁截流、擠佔和挪作他用。每項工程結束後,都由中介審計部門進行決算審計,並以審計結果作為工程決算依據,確保項目資金使用效益。
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,查看全部